Yip's Park

叶氏庄园

您当前位置:商水县叶氏庄园 >> 文博资讯 >> 文博资讯 >> 浏览文章

中原小故宫——邓城叶氏住宅

时间:2018年08月2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在风景秀丽的沙河南畔,商水县城西北16公里的千年古镇邓城北部,紧临沙河,有一座气宇轩昂、名闻遐迩的清朝民间建筑——叶氏住宅。由于她是依照北京故宫格局样式修建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清朝官方建筑的特点,故大家都称她为“中原小故宫”。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愈来愈大的今天,更多的人想到此来凭吊古迹,赏沙河之美景,发思古之幽情,在优闲的参观中放松一下自己。

叶氏住宅是由明末从山西洪洞迁来的邓城叶氏宗族于清康熙年间始建的,前后延续一百余年始成。邓城北临沙河,南接周漯公路,水陆交通发达,自古为南来北往之通衢,兵家之必争之地。水路上可至平顶山,下可经颍河进淮河入大海。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屯耕于此,故名邓城。其后曾国藩、白崇喜、贺龙带兵攻防此地。千百年来沙河上千舟竞发、樯帆林立,古寨内商号众多,商品丰富,四邻八乡近百里的乡人集聚贸易于此,行旅商贾多在此留宿中转,故有“小武汉”之美誉。邓城叶氏始祖叶绍逸从洪洞迁至中原后,先在沙河北岸西华县今叶埠口所在地定居,开辟荒田,结茅为茅,蓄水为饮,垒土为灶。后依靠沙河航运之便利,才得迁居对岸邓城安居,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作,以敷一家之用。生计虽然艰难,但他安贫乐道,纯朴实在,为乡邻称善。

一年岁末,天刚微亮,绍逸早起拾粪。刚走到街口,见一人从客店中匆匆走出,解下拴在树下的马,腾身而去。绍逸到树下拾马粪,却看到一个很大的马裢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金银、帐本和文契。他知道事非小可,失主为此或有性命之虞,因此活也不干了,把包藏好,就在树下静候失主来寻。整整等了一天,直到天近黄昏,才见一中年人满头大汗,神色慌恐,急匆匆赶来。绍逸主动相问,中年人连忙回答丢了一个马裢包。绍逸又问清了里面的钱数,果然是中年人的。他二话没说,就把马裢包还给了中年人。中年人感激涕零,说是绍逸不但救了他一命,还救了他全家的命。原来他是山西省太原某巨商的管家,此次受东家委派,外出收帐。一年将尽,替东家收了一年的帐。不想早晨离开时,归家心切,匆忙中将它遗失在此,中午休息时才发现,当时心急如焚。如果丢了,倾家荡产也赔不起,那就只有一死了之。感激之余,这位管家拿出钱财要酬谢绍逸,被绍逸一口回绝,并说:我不能收您的钱。如果是为了钱,我就不把这巨财还给您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人见他执意不收,只好说待回山西之后,定禀报东家,山高水长,改日再登门致谢。绍逸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忽然码头上来了几艘大船,满载着石磙、石臼、石磨、牛槽等石货,声称是给叶绍逸送货的。整个古镇居民都大惊,不知是什么原因,顿时沸沸扬扬。原来是山西商人回去后,将马裢包失而复得之事禀报了老板,老板大为感动,指令管家一定要想法设法予以重重酬报,务使此善举得天下彰扬。管家知道绍逸不会接受酬金,于是冥思苦想出一条妙计,将几船石货运给绍逸,让其借助邓城水陆运输方便,当地石货奇缺的条件,发展石货贸易业。并言明此次是借给绍逸作本钱的,以后卖了再给钱。管家特意到绍逸家与其结为异姓兄弟,从此常来常往、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绍逸借着山西商人的支持与资助,加上其勤劳持家、诚信为本、善于经营,没过几年,遂成当地巨富。绍逸后世子孙承袭优良家风,任借先祖遗业,日富一日。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已经是家财万贯,良田万顷,楼房林立,为豫东之首富。

叶氏住宅自清康熙年间始建,其后一百余年间累有续建,至乾嘉时方大略完备,成为一个前后长达200米,左右宽一百余米的庞大建筑群。其建筑气势磅礴,用才讲究,雕刻细腻,构造牢固。据说,当时叶家与范楼一财主同时动工建楼,叶氏住宅打地基时,每天打过夯后,必用火锥在地基上打一孔,浇上开水。第二天早起检查,若水干涸,则需返工重干。一年后,范楼财主的小楼建成竣工,而叶家的楼基才刚打好。由此可见,叶氏住宅建筑之精心。

从叶氏住宅现存的一个完整的四合院看,此宅坐北朝南,建筑非常讲究。全部用砖均系水磨砖,每块重达十余斤。砖与砖之间用白灰糯米水粘砌,故砖缝极小,墙面平直。几百年间历经风雨、地震而很少有断裂破碎现象。房屋布局非常合理,共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周围为转厢楼房,故无院墙,院内是封闭的空间,采用我国古代传统式的院落建筑布局,对农耕时代家族的凝聚力,作了恰如其分的渲染。院内房屋错落有序,前后高,中间低,而又以后面正房为最高。站在后楼窗户前,整个古镇与楼后蜿蜒曲折的沙河尽收眼底。院子之间以中心建筑两侧的甬道相能。整个建筑均座落在六级直壁青石台阶之上。房子屋脊处均用徽派砖雕装饰,砖雕多为连续花纹,题材为缠枝花卉或莲纹,而正脊、脊头、樨头处又间砌有奔马、水牛、云龙等走兽。门楣之上的砖雕则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变,有牡丹、蝙蝠、鹿(象征富、福、禄、寿)等。叶氏住宅的砖雕多用技术难度较高的透雕、圆雕技法雕刻而成,故造型栩栩如生,活泼多姿,深受专家与游人的赞叹。

由于邓城得水运之便,叶氏又以石货发家,故叶氏住宅的用石极多且大。台阶均为巨大的青石板叠砌而成。尤其是大门左右两侧的两个门礅石,每个重达一吨以上。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尽惊异于古人是怎样将此千里迢迢运到这里并安装上的。古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得一窥。

最值得称道的是叶氏住宅的木雕。从现存的门楼上的“百龙竞翔图”可得一见叶氏住宅木雕的精美。这百条龙是用名贵的木材用透雕、圆雕手法雕刻而成,它们伫立于大门之上,瓦檐以下。遒劲的刀法在木上凸出浑圆而富于肉质感的龙身,卷舒出没在云朵之中。群龙或昂首向上,似欲翱翔于天穹;或怒目奋爪而下,似欲吞噬眼前的一切;或曲身弓背,似欲腾身而去。让人观后,不尽引起无穷的遐思。在此下原有一名闻遐迩的“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木雕,描述了唐太宗为秦王时,罗致四方文士,收聘贤才,以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讨论文献,商略古今,房玄龄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的故事。后唐太宗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十八学士各有座骑,各有书童,或执书卷而诵,或结伴阔论,或若有所思,人物造型传神生动,雕刻细腻,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说是清朝著名雕刻家王占鳌的成名之作。惜于伟大万岁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革去了命,破坏殆尽。

叶氏住宅自建成到现在的三百年间,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经受了诸多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由于沙河临近邓城寨的河段主流南溜,冲刷南岩,愈刷愈溜,使南岸邓城寨的大片土地及房屋坍入洪水中。据现存的清内府代奏摺(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二十九日硕色上奏乾隆皇帝说:“今据九府四州所属州县陆续上报,于六月十五、六等日(7月22、23日)各得雨五、六、七、八寸以至盈尺不等。惟陈州府属商水县邓城地方,濒临沙河,河水暴涨,堤岸决口,冲损沿河居民房屋一百七十三房,淹毙男妇四名口。”1949年《河南日报》亦对本年沙河大水冲垮邓城寨北门及沿岸房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是叶氏住宅被自然破坏的主要原因。据当地老年人讲,原邓城叶氏住宅后院墙在今沙河北岸河堤处,历年至少冲毁了近三四百米。

1966年8月,各地红卫兵响应中共中央十六条《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所谓“破四旧、立四新”活动。邓城叶氏住宅由于其远近皆知,使其率先受到冲击。周口等地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至,将诸多精美的建筑构件(主要是雕刻)疯狂毁坏。闻名遐迩的木雕“十八学士登瀛洲”就是在此时被铲掉的,而后红卫兵又在原处画上向阳花(至今依存)。后部分群众出于内心的热爱,以“破四旧”的名义将一些雕刻用泥糊住,才避免更大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识之士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逐渐重视起来。叶氏住宅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典型的民族样式,受到各级政府的注意。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石碑纪之。同时对部分建筑斥巨资落架修缮,对全部建筑进行了修补,使其又是焕发了新的青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周口地区又将其列为沙河段旅游主要景点之一,众多的游人慕名纷纷来参观。《大河报》、《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等诸多媒体报道了邓城叶氏住宅旅游热的盛况,并对叶氏住宅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使其声名远扬,为众多的人所了解。


  • 旅游热线

    0394-5732168

  • 投诉电话

    0394-5449809

  • 邮箱:hnssyszy@163.com
  • 网址:WWW.HNYSZY.CN
技术支持:中原传媒